知识:"Why"和未串好的项链
“规律”
这个世界的发展不是随机的。目前的我认为,世界的演变是由一系列的因果组成的。就像函数的映射,原因映射到结果。而目前呈现的状态是由无数的参数经过某种映射关系得到的结果。计算理论告诉我,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需要有一个转移函数。那么世界当前的状态,可能是由一个接受前一个状态的转移函数通过计算而得到的。
或许存在一个答案,或者一个公式,是宇宙的运行的依据,或者那种东西可以称之为”道”。而这个道,人类还没有完全抓住,完全理解。而道本身从何而来,为何产生,那就是更高阶的问题,更不可能回答。”道”就是宇宙的转移函数。
而我之所以是我,没有变成其他的样子,没有思考到别的东西,是由这个规律决定的,或者可以说,从出生,甚至出生之前的时间,都决定了我的存在。我认为是有更高的意志无形地在统治这个世界,同时也统治着我,但是这种统治我无法感知, 也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以为是我自己的思考,主观意识在决定我的行动,但其实我现在的状态可能也只是宇宙的那个终极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产物。
按照这种想法,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感到奇怪,包括阴暗的、变态的、丑陋的、邪恶的一切,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终极函数计算出的结果,是准确的。
“好奇心”
人类的美妙之处,在于好奇心。我们人类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这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看到苹果掉下来,看到日月星辰的变化,看到高高低低的豌豆,但我们没有忽略它们。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多的”为什么”,而同时也不断回答着为什么。
科学的发展,就像是无数好奇心旺盛的人类在试图破解那个统治世界的”规律”。只是那个规律太大,太复杂,于是我们把它不断拆解、细分,分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在领域里,甚至还加上很多的限定。靠着实验和现象,或者猜想和假设,我们推理出很多适用在小范围内的规律。
人类科学家们就像是一群裁缝,世界的”规律”就像是一串完美又巨大的项链,而为了完成这串项链,目前科学家的工作,仅仅是将找到的珠子进行了排列。他们发现有些珠子之间还缺少着很多颗珠子,因此串珠子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始。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好在我们还有”好奇心”,向未知发问的能力我们不会丧失,即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但火种还在, 尽管是微弱的光,我认为光还是在。
“存在”
我记得大概是五岁的时候,我突然对这个世界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我能看见所有的颜色;为什么我能听见妈妈的声音或者电视机里传来的声音;为什么我会有意识,为什么我会存在。这种感觉给我带来一种超脱感和异常感。然而我慢慢地接受了,也就再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为什么我会存在”这种问题,逐步转变为,”我存在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的想法是,存在的意义在于体验。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被称之为体验。但是这个回答不太能让我满足,”体验”之后呢?
“体验”之后的东西太虚无了。我记得我在某个晚上突然想到,人是一个导管,苦乐流过,导管在这个过程中的颜色,形状都发生了改变,而最后,当时间河流停滞,我们这样的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仅仅如此吗?
“意义”
追求知识的人们是在干什么呢?探索答案的人们是在干什么呢?我们人类是要干什么呀?我们存在于此是要为什么呀?
是为了想要学习从未认识到的东西,是为了解答所有内心深处的”为什么”,是为了满足我们最原初的好奇心,是为了最终能够串起那串代表着世界的终极规律的项链。因此,存储在数据库的所有论文,所有的书籍,所有用英文用中文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写成的东西,所有的信息,所有能被数据保存下来的东西,都是排列好的小部分珠子。
我们想要弄懂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律。
弄懂这个世界。
我记得的大学里最美的一个场景,就是我走在一教A的走廊,当时两边的教室里都在上课,只言片语间,我仿佛置身于一条河流,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幸福和平静。尽管我不清楚每一间教室里讲的具体内容,但是我看见了那些前人所发现并排列好的珠子闪烁的光彩。
如果从很大的层面来看,现在的我认为,人类的意义在于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而对于个体来说,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在串珠子这项工作中,再进行一些珠子的排列,这或许就是所谓”意义”。
“科学”
什么是科学?先前我说,这个世界是存在一个终极规律的,而科学就是发现这个终极规律的子集的过程。
如果细分来说,科学又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之前和LZX聊到科学的时候,我提到实验室学长分享的论文,有跟她说到终极规律这个问题。但是她说我们以为的因果关系很可能并不成立,我想到如果是自然科学依赖因果性推出的结论,很可能就根本不是正确的。而同时,对Humanities的短暂接触和阅读,也让我认同她说的,人文学科是建立在假设和猜想上的,它承认了它本身的主观性和不可靠。
而某种程度上,我一直信仰的自然科学,或许根本就是一种宗教也不一定。依靠现想和推理产生的理论,正确率如我所想象的高吗?(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还是先读书叭)
而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想得悲观一些,可能当我们终于串好了这串珠子,拿到上帝面前,去问他终极的规律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他或许否认了终极规律的存在,或许答案就是一片混沌或是虚无的存在。(就像lulu之前讲过的上帝和科学家得故事,我们明白了事物的”为什么”,但是无法解答”为什么”本身的存在原因。)
不过我首先会认为这串珠子很难串得好啦。
再说到人文学科,我现在觉得它的研究范畴和我曾经以为的有很大不同。文学理论研究者费尽心思地去研究某个作者,某部作品,绝不是什么”无用之学”,我认为是在研究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本质的演变过程,看起来是在研究他人,实际上是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多的是向外研究,那么人文社科其实是在对内,向内去探索。
“时间线”
周四学长分享的论文,是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规划(选的课、发的paper、参加的活动)以及最后的职业,当学生想要达到不同目标时能够基于之前的时间事件序列给出推荐的路线。
每个人的时间事件序列就是一条线,然后沿着那条线往前,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某种结果。这是”终极规律”决定的。然后我就想,如果真的能够把所有的人的时间线都收集起来,进行处理,是不是可能实现个人的最优时间线推荐呢?我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那么我就按照这样的时间线去进行就好了?
这听上去很理性,科学,计算机。所谓”人生路径推荐系统”这样的东西,或许真的有可能实现吧。不过要想实现这样的机器,还是需要弄懂”规律”,难就难在是要弄懂一些难以量化的、向内的、充满主观性的规律。(这已经是人文学科的范畴了,因此用主观的方法去研究,本身就很难统一发现的规律)
“和解”
不过对于时间线的思考终究还是有它的意义。我感觉我终于慢慢地和自己和解了。
由于实时性,我们能看见所有人在当下的状态,却不能知道他的整个时间线。看见了同时刻的人的优秀,十分浮躁。但是想想如果按照时间线的逻辑,我在我的时间线里本应该潜心输入的时候却在羡慕别人时间线他们的输出,反而没把自己的时间线做好。
我时而想起高中。那个搞化竞眼睛发光的人,我再也没有在大学里看到那样的人,可能有些人的气质跟他相近,但也没有他那样的热情和执着;那是就很羡慕周围的同学,自己暗暗地躲在小角落里,或者去图书馆找书看;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跟同桌严肃地讨论人生观价值观,而我也再没有在大学和周围人那么深入地探讨过无关情感的思考(现在比较严肃的是在讨论婚姻观、LGBT啥的)。
但是我终于渐渐不因为自己菜而失落。尽管包含着对知识的热爱,但是也明白自己的能力可能找不到珠子。但是还是会把这个视为追求,努力去实现。
世界仍是未知的,为了解答”why?”, 找到珠子,我们要掌握到尽可能多的已知的珠子。而终极规律是否存在,也是要等到我们基本上串完项链之后再说吧。
其他
事实上,我觉得探索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在找珠子,只不过那样的珠子没有被严肃地记录下来,但他们终究是智慧。
比如说恋爱可能也是一种找珠子的过程,你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你发现了适用于两个人范围之间的规律,但其实你并不会把它以理论形式记录下来,而是实实在在地运用于生活,这就很好。(我还是想谈恋爱,因为想找到那个珠子,所以想脱单是因为好奇心:)
但是当见识广了,找到想要发现的珠子所在的区域之后,这些生活上的小珠子带给我的好奇心,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大了。
哎我竟然还有好多想写的,等我多读点书,应该就会又有不一样的思考吧,这时间段的思考先记录于此。
原文作者: Ruoting Wu
许可协议: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